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Hamlet Act4 Scene4 Line 31-66 Soliloquy (Chinese Translation)

Hamlet Act4 Scene4 Line 31-66 Soliloquy (Chinese Translation)
哈姆雷特 第4幕 第4场 行数31-66 决志复仇之独白
译者 Laijon Liu 20160928

(你们先行,我一会儿就来)
近来 一切都跟我唱反调
催促着我去行愚蠢的报复!
若男人生来的价值只顾吃睡
也就跟畜牲没啥两样
那老天赐给人的造化
让我们瞻前顾后
不是给我们才干和智慧
让我们颓废懈怠
现在我或许有勇无谋
仔细想来却又心存顾忌
总觉得有三分把握 七分胆怯
但不知何故我偏要说:“此事非行不可”
我有充分的理由 意志 能力和手段
完成此事。 而这一路又都见到好兆头
看着这昂首阔步的大军
跟着风流俊雅的王子
怀着气吞山河的精神 和替天行道的野心
敢于面对任何不可预知的后果
用他们的血肉和疑虑
去抵抗命运带来的死亡和危难-
就算为了争个蛋渣 也在所不惜
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不是在考验下从未动摇
而是在捍卫尊严时分毫必争.
我呢 又怎能够呆在这儿
惦念着父亲的冤死 母亲被侮辱
仅仅让热血沸腾-
然后就一切了事 当我羞愧看到
眼前这两万壮士毅然赴死
只为着一个幻想 立功扬名的假象
走入他们的坟地 如同睡倒在床上
为着一个计谋而厮杀 一个埋葬众人的真理
再伟大 也大不过一座坟墓
一座容不下众人尸骨的王墓?
啊 至此之后 我就一心血洗 别无旁顾!

注:
此译文也详尽, 保持莎翁原文。主角至此看轻生死, 人命价值, 看破世俗权柄, 和自身王子身份, 抛却胆怯, 而任意行事了。
不是俺自视才高, 只是觉得哈姆雷特中的独白可以译的更完全更准确, 无删减, 更能体现莎翁之主旨. 每次读来总觉可惜,特别此段和生死叹谓之独白段,就在此译出, 让中文读者详知此关键两段独白, 不失通解全剧主角之心思变化。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6

莎翁十四行诗之十八 Shakespeare Sonnet 18

莎翁十四行诗之十八 Shakespeare Sonnet 18
译者:Laijon Liu 20160926

将你比作那艳丽的夏日
但你却比它更温柔妩媚
当狂风吹落五月的花朵
盛夏就步入短暂的时节
虽然天空还燃烧着光火
金色的荣颜却时时消退
众芳的美好已逐渐凋落
命运就脱去她们的晚装
但你的盛夏永不会退去
你的美丽也将永远持有
死神不敢把你夺夸口
因为你已在此诗中永恒
    只要人们能够呼吸注目
    你就在此长存 以此永生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6

To Be Or Not To Be (Chinese Translation)


To Be Or Not To Be (Chinese Translation)
Shakespeare Hamlet
活着 还是死去 (哈姆雷特: 第三幕, 第一出, 生死叹谓之独白)
莎士比亚
中文译者: Laijon Liu 20160924

生或死 人生来思考这问题[1]
让崇高的心灵承受
厄运的飞箭和疾石
或面对苦海举起双拳
对抗到底? 死吧 睡去吧-
让一切结束让昏睡替我们说拜拜[2]
心中的悲痛 和生来千种的惊悸
附着肉身一块儿圆满
真诚的渴望死去 睡去吧
啊 睡去吧 或许死中还有梦 嗯 那揉搓[3]
或许像梦 在死的昏睡中出现 那又是什么梦
当你我松开凡胎的绳索
就必会停手 深思
那导致一辈子苦难的因果
谁又会忍受时间的欺凌和鞭打
还有那暴君的罪行 那骄者的傲慢
真爱被抛弃的痛 司法被拖延的苦
那执政的高傲 还有那唾弃
隐忍美德的 不屑一顾
当人拿起匕首对着他自己
就一了百了谁又会打起行李卷
哀叹 流汗 背上疲惫的生命
只因畏惧死后的恐惧
那不可预知的国度 那地界
从未有旅人归来 让去的意志踌躇
才使你我宁愿扛起生的疾苦
也不愿逃入那未知?
这觉悟把你我变成懦夫
让自然清醒的意识
被惨白的思想涂抹
使壮志 功业和时机
就此转向 偏流而去
落得个功败名丧

注:
读了两种译文,可能因大陆时政关系(Oppressor 暴君 翻译成 压迫者 高压者,有的竟删去了), 其它几种名家译文(请点击连接)(蒋坚霞细评), 译者没有译出莎翁全部思想或更通俗准确,所以我译出此诗,让中文读者体会莎翁此诗之全貌。此译文应是最完全准确的译文了。


[1]原文: to be or not to be意 指角色个人的感思(活着还是死去)和人生的思考(生或死);  
人生来思考: 原文没有,由于剧本语言是表演和台词相合的艺术,但在字面上不可以表达清楚,就加上可让读者明白; question 问题, 意指忧愁烦恼 解决不了又挥之不去 缠人的人生问题, that is THE question. 大部分人在这个70亿人的世界中,如果在出生前有选择的话,是不愿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没有选择,生我们的父母他们大部分也并不仔细为我们人生考虑,在生我们,或我们生儿女之前,我们不会问问自己 “生还是不生,这确实是个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所以,人一睁开眼,了解了世界,就都有这一问 "To Be Or Not To Be?"(活着还是死去?生或死?) 莎翁就加上"That's The Question."(就是这个问题)为那些听不到的人再重复点出这个人生唯一的问题。莎翁时期,伦敦仅仅二十万人,可说是遍地鸟语花香,处处郁郁葱葱,但莎翁的心是专注人间苦难,就作出这个恒古问句。这首独白是借一个王子的口来诉说普通人,每一个人的问题。这就告诉读者,这剧的本意与宫廷复仇没多大关系,角色和他们的阶级只是作者的媒介。面对人生的苦难,王子或贱民有同感。这也是为什么400年中没有学者敢说他明白汗姆雷特,但大家都喜欢这剧,都觉得好,但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剧的主题是啥,一旦读者悟出了此剧主题,就得了把钥匙,每一幕的安排和结尾就通透了。我很幸运,我有这剧的钥匙,但此道不可说破, 只在此稍点有心人。因为世上少有关心真知识学问的人,大多是虎弄过了,得些雕虫小技混一闲易优厚的薪水和尊贵的职称头衔,人不太关心好作品的真意,只是用好作品的名把自己虚有的形象妆点一番,在不懂的人面前装一装,老外面前引用几句古文,学生面前来几句拉丁和古希腊文等,大多刻苦求技,极少努力求知,所以知识不要白白的给了大多虚伪的学者和愚蠢的大众,虚伪的不会敬重感谢真知识,只会让他们偷窃嫉妒和更假做,而对愚蠢的,知识更会激起揭示他们的愤怒。汉姆雷特的主题只需用一个英文词或三个中文字来定义,可以解释全剧中心思想,每一幕的安排发展,哲理感发,含糊隐约矛盾的台词,众角色的功用关系及生死。凡读作品,如拼图,心中要找并看到那整张大图。一些莎翁研究名家称李尔王是莎翁第一剧,原因是他们看不懂汉姆雷特。看着一大堆学者和名家谈论汉姆雷特是一大乐趣,也让我短暂的忘记生死问题。哈哈!
哈姆雷特的两个剧源:Amleth 丹麦民谣主要是说复仇,Thomas Kydd's Spanish Tragedy探讨的是复仇的正义,莎翁的是用这个故事点出人生的难题,细考此剧文章,是找不出正真复仇的意思的,不然莎翁会写的很清楚。 莎翁的本国史剧资料多,如三国,可凑入更多内容,创作时期是哈姆雷特之前,行数是3200左右,除Richard III 是3700,专为演出剧目时间写作, 其它只有两剧行数超3700, 1600年作哈姆雷特,之前大小据以写了20部,证明莎翁写哈姆雷特(4024行数)是没把剧目演出时段当死框架,他确实是要保留内容,不愿删减,把剧本当文章或长诗来写。里尔王,奥塞罗,安东尼都在3500行数左右,是为了剧目时间自行删减。唯哈姆雷特是莎翁要保留他思想全貌的,不忍心割舍大块文章的。 这也说明莎翁是最珍重哈姆雷特,不像TS Eliot评里尔王最成功,哈姆雷特写砸了,败了笔。
[2]原文: end 终止,结束, 但拜拜 bye bye听起来更洒脱
[3]原文: rub直译为搓揉,擦.动词表达思想,如贾岛推敲,美玉琢磨,技艺切磋,捉摸不定或搅扰作弄更贴切. 张生彩莺灯传有:半窗花影模糊月,一段春愁著摸人。
[*]手上有本莎翁独白选, 英文的 【Speak the Speech!】1028页,包括史悲喜剧长篇独白(共152篇), 每篇有介绍, 详注, 和篇幅的评论. 总希望有多个译家花心力精译出几个中文版本的独白选, 加注, 加评, 若有删节详加说明。大部分莎翁精华就在独白和十四行诗上, 十四行诗可以押韵诗节来译, 多彰显译家之造诣, 但独白最好通俗易懂, 不跟诗韵节奏, 效现代诗, 句句保留, 就剧台上的语言译出, 这样就胜过翻译出来的经修饰的文本语言, 每个角色就活了, 不然听起来, 用老百姓的话说: 总觉得有点儿不顺溜。这是俺对莎翁剧本独白翻译的一点偏见。